关键词:案例报告;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黄某(求助者),男,33岁,劳教所在押强戒学员。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由于是家里的唯一儿子,从小就很得家人宠爱,姐姐很照顾他,跟姐姐关系很好。性格好动,自幼在原籍读书,中专毕业后外出务工,2003年结婚,现育有二子。2004年因吸毒被紫金县公安局送强戒六个月,解教后在深圳姐姐公司开车运货,2011年8月16日,开车到检查站时,被公安传唤去派出所调查,经尿检吗啡呈阳性,又被送至劳教所实行强戒两年。
(三)精神状态
神志清醒,未见感知觉障碍,记忆力及智力未见异常,说话有条理,回答切题,思维清晰,但情绪比较烦躁。
(四)身体状态
自幼体健,未发生过严重的躯体疾病。近期反映头发白了好多,睡眠差。
(五)社会功能
在大队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正常跟干警交谈,只是跟学员时有冲突。
(六)心理测验分数:
1、SCL-90:总分165分,躯体化2.0、强迫症状 2.0、人际关系敏感2.2、焦虑2.3、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以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症状为主。
2、SDS:标准分53分,显示轻度抑郁。
3、SAS:标准分63分,显示有中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一)主诉:头发白了不少,失眠、情绪烦躁一月余。
(二)个人陈述:两个月前在所里跟姐姐通电话,姐姐很生气说:“你再不争气,再去搞毒品,我以后不来看你了,家里还有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子,你自己都没照顾过。”姐姐已有两个多月没来看我了,我也不敢打电话给姐姐,怕姐姐难做。因为我吸毒的原因,姐夫对我是深恶痛绝,每次去他家里都没好脸色看,父母也因为这事经常吵架,爸爸叫姐姐不要再寄钱给我了,我怀疑姐姐是听了爸爸和姐夫的话,不再来看我了,现在感觉家里人已经没人关心我、信任我了。我在劳教所也出不去,又不敢给姐姐打电话,真不知道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真的想弃我而不管,要是他们真的不管我了怎么办?这一个多月来我心理感到好烦躁,老有想打人的冲动,今天在工厂干活时差点跟一个学员起冲突了,这段头发也白了好多,所以我写信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帮帮我。
三、观察与他人反应
(一)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齐,进来时很有礼貌,称呼我为老师。思维敏捷,比较善谈,谈话过程注意力能集中,表达问题清晰,无思维联想障碍,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充分,求助动机强烈。
(二)他人的反映
大队干警反映:之前也没发现他有什么特别,表现一向良好,最近一周就发现他脾气有些不对劲,在工厂老跟其他学员发生冲突,差点动手,被干警制止后,找他谈话,他谈到了姐姐有两个多月没来看他了,以前不会这样的,怕其中有误会,又不敢打电话去问。然后他也意识到自己最近情绪不稳定,之前听过社工黄老师的课程,对社工比较信任,想求助社工帮助。大队干警叫他写个申请,然后他就写了信求助社工。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自知力完整,求助心切,未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无逻辑思维混乱。其心理问题是因为两个多月没见到家人,担心家人会不管他,其情绪反应是由现实刺激引发,心理冲突为常形。心理状态属于正常心理范畴内的心理不健康,属于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范畴。
(二)诊断:
(1)黄某没有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疾病,而造成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这就叫做“器质性”疾病。);
(2)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没有逻辑思维、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3)黄某的心理冲突来源于现实事件,属于常形冲突;
(4)黄某的病程只有一个多月;
(5)黄某的情绪局限于对家里发生的事情有疑惑,害怕家里人以后不理他,在这个事件上,没有泛化(在心理学心理咨询中所谓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6)黄某的情绪行为反应在正常范围内,可以理智控制;
(7)黄某能正常上班,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
综上所述,可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主客观世界反映不统一,知情意不协调、人格发生根本改变,常常表现出幻觉、忘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没有自知力。而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伴有身体不适感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运动不安,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烦躁为主要症状,但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为常形,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 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 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反应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反应不强烈,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只有1 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无明显的生物学原因。
2、社会原因:
(1)有负性生活事件,因为吸毒两次进强戒所,被整个家庭视为包袱。
(2)人际关系敏感,缺乏人际沟通技巧。
(3)两个多月见不到家人,缺少家庭关爱和支持。
3、心理原因:
(1)认知因素:存在不合理认知,认为姐姐不再关心他才不来探视的。
(2)个性因素:因为从小被家庭宠爱,形成了依赖型人格特征。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求助者由于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很顺利和成功的环境,家里唯一的儿子,性格比较娇宠,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没有做到承担起家里男人的责任,一方面依赖长辈,父母和姐姐,另一方面又没承担起赡养父母和抚养妻儿的责任。个性中有需要修复的地方,心情不好用吸毒来逃避,因为吸毒事件也没主动承担其责任,差点跟其他学员动手,导致自身情绪不良、矛盾不断,这事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认知疗法的理论来看,人们对事物产生恰当的情绪和反应是因为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合理的认知。而不合理的认知,则会导致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对客观事物不合理的认知而产生了不恰当的行为反应。所以,引导求助者改变非理性的错误认知而用理性的观念去认识现实中的事件,消除或减轻已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同时增强求助者自身的信心和积极性,让求助者明白问题的性质,重建认知,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这是咨询所要达到的目标。
经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确立以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不良情绪、改善与其他学员的人际关系,改善睡眠、改善与家里人的关系。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的信念,并带到生活和工作中,学会用理性思考来解决问题,应对生活,彻底摆脱对毒品的依赖,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独立、健康、快乐的生活!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和原理
为实现咨询目标,拟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该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具体方法是: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的关系。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由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12年5月17 日 )
【目的】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临床资料。
3、寻找困扰求助者问题的关健点及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方法】摄入性会谈、放松训练
【过程】
1、咨询师通过共情、理解、关注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并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2、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
3、向求助者说明测验的目的,指导他作相关的心理测验SCL-90、SDS、SAS,并将测验结果反馈,并做出初步评估和问题分析。
4、引导求助者思考,动手打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自己要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于是教他学习一些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法,当情绪冲动时,先到一旁练习深呼吸。
5、引导求助者思考,可以写信给社工求助,同理可再用这诚意写信给姐姐,跟姐姐真诚沟通,以获得姐姐的理解和支持。
【家庭作业】
要求求助者,以下面的模式,尝试把自己的问题表示出来:
诱发事件A:姐姐两个月没来看我。
不良情绪C:担忧、心烦、失眠
不合理信念B:姐姐不关心我了
第二次咨询(2012年5 月 23 日 )
【目的】
1、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
2、引导求助者发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3、帮助求助者领悟是因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导致目前的情绪困扰,自己要为其情绪负责,只有改变不合理信念才能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
根据求助者上次作业整理出RET自助表摘录如下
诱发事件A | 不合理信念B | 不良情绪C |
姐姐两个月没来看我 | 姐姐不关心我 | 担忧、心烦、失眠 |
与学员冲突 | 学员让我心烦 | 想揍他 |
家里人不来看我 | 没人管我,以后生活怎么办 | 担忧、焦虑、想发脾气 |
…… | …… | …… |
2、向求助者详细介绍合理情绪疗法,让求助者初步明白ABC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诱发事件A引起不良情绪C,而是由不合理信念B引起;要改变C只有先改变B;不是事件本身导致情绪行为结果,而是对事件的评价导致情绪行为结果,合理的信念引发合理的情绪行为,不合理的信念引发不合理的情绪行为。
3、向求助者反馈信件已交给姐姐,并告诉姐姐看了信件后很高兴。引导求助者思考,以姐姐没来看他为例,列出能想到的可能原因并与(不合理信念)姐姐不关心我相对比,会带来什么不同的情绪感受,并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要求求助者,以下面的模式,完成RET自助表:
诱发事件A | 不合理信念B | 不良情绪C | 驳斥D | 新观念E |
姐姐两个月没来看我 | 姐姐不关我 | 担忧、心烦、失眠 | …… | …… |
…… | …… | …… | …… | …… |
第三次咨询(2012年 5月 28日 )
【目的】
1、帮助求助者分清合理与不合理信念,让求助者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并帮助他学会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减轻或消除其情绪困扰。
2、配合家庭作业,促使求助者产生认知层次的改变。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过程】
1、反馈家庭作业。
2、继续引导求助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不是因为姐姐没来看他引起的,而是因为自己认为家人不信任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造成的。
3、引导求助者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得出如下建设性信念:
(1)姐姐没来看我,可能最近比较忙,可能身体不太好,可以打电话问问,而不要胡乱猜测以为姐姐不关心我了;
(2)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心情不好就想看人不顺眼想打人是不对的,要学会正确的调节情绪的途径;
(3)我很好,但是也会遭遇挫折,人生是由起起落落构成的;
(4)家里人痛恨的是我的吸毒行为,而不是我个人本身。
(5)现在还年轻,还能做出弥补。
4、布置咨询作业
要求求助者将原来列出的不合理信念与此次提出的建设性信念列表一一对比,并进行认真思考;主动向学员道歉,练习人际沟通技巧。
咨询会谈摘要如下:
咨询师:这些天怎么样?
求助者:好多了(面带微笑)
咨询师:可以说说吗?
求助者:嗯,这几天我都一直在想,也认真完成您交给的作业,收获挺大的。就拿这次姐姐没来看我这事吧,首先我确实是很生气,觉得他们太过分了,我在这里面受苦,也不来看我关心下我。
咨询师:嗯(点头)
求助者:本来姐姐对我还挺好的,可连她都不来了,感觉更无依无靠了……所以我就烦躁不安,生气想打人。
咨询师:而现在是怎么想的呢?
求助者:这几天我就一直在想,姐姐原来是那样痛我,怎么这段时间突然会不来了呢?难道是她忙?身体不好?或者出事了?
咨询师:假设你认为姐姐是因为你忙而没时间来看你,会是怎样的感觉?
求助者:可以理解,毕竟她有公司要忙、有小孩、父母要照顾。
咨询师:嗯,假设姐姐是因为身体不好?
求助者:我会很难过(眼睛红),在这里面又不能为姐姐做点什么,这么多年姐姐为我付出了很多,可我从来都没为她做过什么事。
咨询师:现在还会烦躁不安、生气想打人吗?
求助者:不了,现在想来我也太混了,太自私了,每次都只想到自己的难受,从没替家人考虑。
咨询师:嗯,很好,进步挺快(鼓励)……
4、第四次咨询(2012年 6月 3 日 )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反馈家庭作业
2、帮助求助者学会换位思考,并尝试与家人真诚沟通,并体验交流后的感受与猜测所带来的感受有何不同。
3、加深求助者对“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的含义。对求助者正面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求助者将此次的认识转变扩展到生活中,如何再次避免毒品的诱惑?如何解决自己的情绪困扰、现实困难?如何让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来解决问题、很好地生活和工作?
4、求助者分享了早几天做班长后自己的改变,学会关心其他学员了,也会承担起做班长的责任,也意识到自己心情不好就通过吸毒来逃避的错误想法,批判了自己曾经怪父母对自己太过娇宠而导致自己吸毒的行为,以后出所后要好好教育好儿子,他也意识到原来的一些想法的确不合理,自述近来成长稳重好多了。
5、咨询师和求助者全面回顾和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帮助求助者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把咨询中获得的方法,体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6、进行心理测验,对照咨询前的测验情况,评估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评估:
“我现在已经做上了班长,争取拿更多的学分早日出所”“人轻松很多,跟其他学员相处较好,大队干警对自己比较关心,也学会关心其他学员了”“睡眠改善很多,学会将心比心了”。
(二)咨询师的评估:
经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经达到预期目标,咨询的近期目标基本已经达到,求助者的不良情绪缓解,咨询过程完整,效果满意。
(三)他人评价
求助者姐姐的评价:他现在会主动关心起家里人来,也会关心我,希望他出所后能成功戒毒,这是对家里人最大的贡献和安慰了。
大队干警反映:做上了班长后,总体表现良好,令人满意,积极做事,主动帮助其他学员。
(四)社会功能
求助者已经心情比较平和,与其他学员相处融洽,做上了大队的班长,工作表现积极。
(五)心理测验评估
1、SCL-90:总分123 分,各因子分均小于2,属于正常范围。
2、SDS:标准分36分,说明求助者已没有抑郁情绪。
3、SAS:标准分42分,说明求助者已没有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您好,请点击在线客服进行在线沟通!